close

就人性而言,會比較傾向「堅持」最初選擇,心理學者有很多專文論述,不過我比較鍾情的是「主動責任」的說法:就是在「人性」上,「選擇」放棄原本的「選擇」,後來發現了原本的選檡才是對的,在心理上「得而復失」的「失落感」會比「從來沒有猜中」過的「失敗感」來的大。

言歸正傳,看過電影後,我比較認真的思索,電影真的讓我有不少其它的體會或是解讀...

電影裡最經典而且比較需要機率計算的橋段是一開時在MIT的一堂數學課,凱文史貝西演的Micky教授,用那個經典的問題去測試男主角班,計算從A B C三門中猜中汽車大獎的機率和原因,電影裡也提到了:人性的考量是關鍵。

「人性考量」就是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受,也就是「選擇」!

 

五光十色、燈紅酒綠的Las Vegas每天都有「川流不息」想要發「意外之財」的賭客,電影最大的賣點當然是MIT的天才學生們怎樣打敗睹場高手!?當大銀幕上描述出這群MIT的天才們以「具體」「可行」的方法算出如何在21點中掌控優勢時,「緊湊」、「刺激」平衡出整體戲劇張力的風格,炫目熱鬧的賭城風光就此展開!

然而,這是男主角班的「選擇」嗎?

「Winner Winner, Chicken Dinner!」只要有錢,就像女主角吉兒說的:「在賭城,你可以變成任何人」,原本班「選擇」賭的原因就是為了三十萬好支付哈佛醫學院的學費,他一再聲稱賺足了三十萬就要退出,只是缺錢並不想賺不義之財,活像個聰明又自制的大學生,不但形成了他的人格特質與魅力,更讓之後他在Las Vegas的「墮落」形成了強烈的對比!

一個MIT的天才,為家境的關係,無法給他充足的經援,如果只靠在成衣店裡打工的微薄收入,很難賺足哈佛醫學院的學費。以他的聰明才智,像「駭客」一樣到Las Vegas的賭桌上「試手氣」,每次一定會有上萬美金的收入,他能夠不「心動」嗎?又有誰能夠不「心動」?

「揮金如土」的Las Vegas和「縮衣節食」的MIT,「奢華」和「貧窮」的鮮明的對比,就像電影裡MIT的「腳踏車」和Las Vegas的「加長型禮車」....「選擇」怎麼樣的人生其實真的很困難,尤其是對「聰明」的人,太容易就得到的東西,反而考驗著那些「天才」:是否能夠「堅持」自己的「初衷」與「理想」?

所以,吉兒問班:「你已經存了多少錢?你當初不是說賺夠了三十萬就要退出的嗎?」這時,我真的有點心驚!彷彿這句話是在問我:「你滿意現在的你嗎?」

 

 

引用一本曾經是我「案頭書」的「專業投機原理」裡的概念:投資時,要注意到風險和報酬的比例-簡稱「風報比」,必須清楚的衡量市場的「風報比」,當風報比大於1:3的時候才進行交易,才能維持獲利!

但該如何在投資時,清楚的評估出「風報比」? 關於這一點,我一直覺的很難,是「知易行難」的「難」,這點就呼應到電影裡所描繪出的故事,和「股市作手回憶錄」裡的李文斯頓。

而人生,不就是這一連串「選擇」的過程嗎?只不過,我真的能「堅守」「風報比」而讓往後的人生一路長紅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ohappyshop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